《中国检验检测》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高校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对策研究

 
来源:中国检验检测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2
 
敬海峰(1986—),男,河南周口,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测试业务管理。 E-mail:jinghf@jlu.edu.cn 张瑞鹏(1967—),男,山西忻州,学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仪器设备研发、运行维护维修及业务管理。 E-mail:zhangrp@jlu.edu.cn 2018 年1 月26 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国发〔2018〕3 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按照质量强国战略和质量提升行动的总体部署,运用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标准和方法,构建‘统一管理、共同实施、权威公信、通用互认’的质量认证体系,促进行业发展和改革创新,强化全面质量管理,全面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1]”。国家把全面质量管理纳入强国战略,足见其对质量管理的重视。对于检验检测机构而言,质量意味着品牌、信誉和生命,决定检验检测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只有重视质量管理,检验检测机构才能平稳运行、长足发展。 国家认监委的监督检查,也称“飞行检查”,是对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的重要监督方式,其目的在于通过监督检查,进行质量安全风险分析和排查,以促进资质认定获证检验检测机构运行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本研究通过对国家认监委在官网公布2017 年和2018 年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检查结果的统计分析(2017 年200 家单位,2018 年142 家单位),结合我校测试科学实验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对监督检查的体会,对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其原因,并结合高校实际,提出改进建议。 1 数据来源及现状 表1 中的数据均来源于国家认监委官网公布的数据[2-4]。通过表1 可以看出,在国家认监委监督检查的200 家单位中,通过检查或自行整改后通过检查的单位有139 家(序号1-3),占比69.5%,检查发现有严重问题的单位共61 家(序号4-6),占比30.5%,说明整个行业中整体状况是值得肯定的。69.5%的机构能够按照国家相关文件要求进行严格质量管理。值得注重的是,除了29 家单位直接通过检查外,其余171家单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需要整改,这部分占比高达85.5%,说明检验检测机构自身仍有需要提升和完善的方面。在认监委关于2018 年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中共涉及认证机构142 家,发现问题的有53 家,占比37.3%,有问题机构的比率相对2017 年明显下降,这体现出认监委的监督检查对于加强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监管、规范检验检测市场、全面提升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表1 国家认监委对200 家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查结果统计表序号 处理意见 单位数量/家 占比/%1 通过 29 14.5 2 自行整改后通过 109 54.5 3 自行整改,建议暂停检验检测活动至搬迁完成1 0.5 4 责令改正 46 23.0 5 责令整改并处罚款 14 7.0 6 撤销资质认定证书 1 0.5合计 200 100 将200 家单位的检查结果分类整理统计,检查结果一共涉及11 大类、45 个具体问题(表2)。其中,问题最为集中的是记录、报告和委托单的问题,共涉及98 家单位,占比49.0%;其次是质量体系文件问题,共涉及94 家单位,占比47.0%。通过电话咨询,以及中心通过监督检查体会,仔细分析这45 个问题发现:除了4.3 和5.1 受制于客观环境条件外,其余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质量管理细节不到位,而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质量管理等措施得到改善。 表2 国家认监委对200 家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分类统计表分类号类别序号发现的问题1自查与上报1.1单位数量/家合计占比/%未按要求开展资质认定自查1.2 1 3 1.5未按要求提交统计数据1.3 1未按规定上报年度报告、统计数据、开展2017 年度资质认定监督检查自查2资质认定标志2.1 1未规范使用资质认定获证机构名称2.2 1 3 1.5不规范使用资质认定标志2.3 1存在使用已失效的资质认定证书和标志行为3影响公正性3.1 1机构存在影响检验检测活动公正性的经营活动4机构变更4.1 1 1 0.5未及时办理变更手续4.2 3变更不规范4.3 1 7 3.5在等待搬迁,目前业务长期处于停滞状态5检验检测环境5.1 3部分检验检测环境不能满足资质认定相关要求6分包检测6.1 3 3 1.5实施分包不规范(检验检测报告未注明承担分包的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12 12 6.0获证信息)7检测过程7.1检验检测过程不规范7.2 11 14 7.0计量溯源性存在问题7.3 1试验用溶剂保存不规范7.4 1个别试验用标样过期8检验检测专用章8.1 1未加盖检验检测专用章8.2 1 2 1.0未规范使用检验检测专用章9仪器设备9.1 1应关注便携设备外出测试问题9.2 1 17 8.5设备标识混乱9.3 1部分仪器设备到期未检定校准3 续表分类号类别序号发现的问题9 仪器设备9.4单位数量/家合计占比/%17 8.5部分仪器设备记录缺失3 9.5部分仪器设备使用记录不规范9.6 4个别设备记录表不准确9.7 1部分检验检测设备管理不符合要求10质量体系文件10.1 4质量体系文件更新不及时10.2 1 94 47.0未定期审查和完善管理体系10.3 1内部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完善,内部文件规定有待完善10.4 87未按要求编写履行社会责任的自我声明并对社会公布(其中一家机构已制2定,但未上报并公示)10.5授权签字人管理不符合要求10.6 1机构的程序文件规定检验检测报告和原始记录的保存期限不符合要求11记录和报告、委11.1 2 98超出资质认定范围出具检验检测报告4 49.0托单11.2在资质认定证书衔接空档期内出检验检测报告11.3 5部分检验检测报告不规范11.4 30部分检验检测报告的检测依据超出资质认定证书范围11.5 5部分检验检测报告未正确使用现行有效的资质认定标志或使用了失效的资3质认定标志11.6部分检验检测报告中存在使用过期标准、作废标准、错误标准行为11.7 2非授权签字人签发报告11.8 1个别内部流转单的样品数量不一致11.9 1个别检测任务通知单、检测委托单不规范11.10 1个别委托协议书不规范11.11 5个别样品管理不规范11.12 1未按要求对原始记录和报告进行管理和保存11.13 13原始记录缺乏溯源性11.14 11原始记录不规范或内容不完整16 2 检验检测机构存在问题分析 2.1 质量控制意识薄弱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RB/T214-2017)(以下简称《通用要求》)是经国家认监委公开发布、检验检测机构开展工作必须遵循的依据与规范,对检验检测机构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有明确、详细的具体要求,包括人员、仪器设备、场所环境、管理体系等,表中的数据依据《管理办法》和《通用要求》的相关内容分类整理。 表2 中的1.1—1.3、2.1—2.3、3.1、11.1、11.2、11.4—11.6 反映出检验检测机构人员对质量管理认识不足、质量控制意识薄弱、未能严格按照质量管理的流程进行、缺少质量改进环节。质量管理流程的缺失将严重影响检验检测机构测试服务质量以及管理效果。 表2 中仅10.3 就占比43.5%,这表明有近一半的机构不只是质量体系文件不完善,还存在宣传贯彻实行不到位的情况。当政策文件、质量体系文件改版后,检验检测机构须及时对内部人员进行宣传贯彻,以保证相关文件被其获取、理解、执行。 2.2 轻管理、少监督 质量管理是指检验检测机构开展检验检测工作时,与工作质量有关的彼此协调活动。质量管理主要包括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内容[5]。而每一个环节都有具体的监督,这包括机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机构内部监督包括监督员的监督、内部审核、管理评审以及认监委要求的监督自查等。机构的外部监督包括认监委组织的飞行检查、能力验证、机构间的比对等。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质量控制程序”,定期参加能力验证以及机构之间比对,并接受认监委的“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督检查,以保证持续性地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 表2 中90%以上的具体内容都可以在质量控制、质量监督、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及飞行检查自查过程中被发现,但仍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反映出质量管理工作上的不到位,监督员和内审员的监督工作未落实到位。表2 中4.1、4.2,7.1—7.9 均为未按照程序文件要求对仪器进行规范的管理,放松了对质量控制的日常管理,为机构自身质量管理带来隐患。 2.3 工作细节落实不到位 表2 中7.1—7.4 及11.1—11.14 等问题的出现实际上反映出检测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没有顾及更多的细节。尤其是在检测报告和原始记录的审核上,原本需要很慎重检查的地方,却被忽视了。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检验检测机构中存在一个人承担多角色工作,既负责检验检测机构管理工作,又负责检验检测业务工作,甚至还承担检验检测业务以外的工作,如科研、教学、财务等;部分机构培训计划与机构当前的任务不匹配,工作人员得不到科学合理的培训;现代化办公辅助设备配备不足或更新换代不及时,导致事务性工作繁重,无法将质量管理工作细节落实到位。 《通用要求》[6]明确指出,检验检测机构应“拥有为保证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出具正确检验检测数据和结果所需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其构成和数量、接受教育程度、理论基础、技术背景和工作经历、实际操作能力等应符合工作类型、工作范围以及工作量的需要”。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人员培训程序,确定教育和培训目标,并实施人员培训;培训计划应适应检验检测机构当前和预期的任务”[6]。落实《通用要求》的具体细节工作,能够有效避免质量管理工作细节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3 高校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对策 3.1 加强自律和监督,增强质量管理责任意识 高校检验检测机构要充分发挥监督员、内审员的监督作用,积极完成内、外部监督任务,通过不定期对检测人员的整个检测过程进行监督、评价等方式,满足技术人员的能力保持[6]。 中心应依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认真完成仪器检定、校准、期间核查、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全部工作流程,认真梳理其中存在的影响质量管理的因素,加强自律与改进,使中心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持续满足检验检测资质认定的要求。按照《管理办法》《通用要求》等相关文件的要求,积极参加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等质量项目,认真落实质量管理责任意识,并及时按上级要求上报相关材料,借助自查与整改提升自身质量管理水平。 该措施的实施,有效保证了中心检测质量、保障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首先,中心顺利通过了2017 年5 月资质认定换证工作和2018 年9 月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查工作。其次,在2017 年、2018 年两年间,中心相继参加国际比对、国家A 类能力验证、高校评审组组织的能力验证及行业内的实验室间比对项目10 余项,均取得满意结果。最后,在监督员、内审员的配合下完成每年一次的质量控制、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所有仪器设备按时进行检定、校准及期间核查,仪器设备持续满足检测要求。 3.2 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提升质量管理效益 激励和约束机制可使管理工作做到规章明确、执行有序、督查到位、反馈及时、整改有效。中心严格执行《实验技术人员考核与激励工作实施办法》《实验技术人员培训与职业规划工作实施办法》,积极推行检验检测人员的激励机制,为检测人员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依照《测试费管理使用实施细则》,创新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实验室的技术人员愿意干、抢着干[7],养成“任务不堆积、工作及时完成”的良好工作习惯。同时,探索责任追究机制,建立诚信档案和信息公示制度,完善退出机制,提高违法失信成本,从根本上促进质量管理效益的提升。 3.3 健全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设,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高校大型仪器的开放共享要以完善本校的共享体系为前提,在完成校内共享服务的同时,积极向外拓展、服务社会,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将信息共享到政府公共平台,这样才会出成效[8]。中心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依托检验检测共享服务平台,完善共享服务系统,推进检验检测机构信息化建设,切实提高仪器设备的共享效益和利用率,提升对检验检测行业的支撑服务能力。 中心共享平台是基于校园信息化管理,集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于一体的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系统。借助“互联网+”,规范测试服务流程,升级完善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实现与教育部、科技部共享平台的对接和数据信息的推送调取[9]。 共享平台借助数据的存储、查询、发布等功能,实现客户、机组及管理人员的信息互通,节省工作时间和经济成本,把质量管理人员从原来繁琐的收集、整理质量信息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他们可以集中精力关注质量控制业务[10]。 共享平台还能够实现检验业务流程化,减少人员的工作量和人为错误,确保了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11]。同时,共享平台详细记录检测流程中各个环节的数据,将实验室的业务流程和资源分配、行政管理纳入系统进行统一、快速、规范化管理[12],进而提高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实现对检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监管,提升质量管理的水平。 目前,我校共享平台已经实现中心全部104 台套仪器设备的预约使用功能,系统中有效客户数量增至1 500 余户,年均为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各学院提供15 万h 左右的测试服务,其中校外服务约占40%。共享平台的平稳运行充分展示了其作为公共测试服务平台,为校内外用户提供高效、高水平、高质量的优质资源共享服务功能。 3.4 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质量管理能力 3.4.1 “引育”高端实验技术人才 中心坚持“引育”结合,引进和培育高端实验技术人才,驱动人才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进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和能力。充分发挥高端实验技术人才的引领作用,完善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与任职条件、考核与激励工作实施办法、考核评价标准、量化考核指标,培育一批操作规范、技术过硬、质量管理水平高的技术人员。 近两年,中心通过校内招聘、A 类代理等方式引进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 人;同时,培养现有技术人员,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技术能力,促进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目前中心总人数达109 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54 人,占49.5%;中级专业技术职称50 人,占45.9%,具有博士学位56 人,有硕士学位21 人。中心鼓励技术人员参与技术创新与管理水平的提升项目,加入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研究会青年部3 人,参加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研究会青年部第一、二届青年创新与发展论坛。近两年,参与校技术改革项目20 余项,参加国家行业标准修订6 人次,经培训通过考核的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员3 人、省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员3 人,充分发挥了高层次人才在测试技术方法的改进及质量管理水平提升方面的引领作用。 3.4.2 优化培训方式,加强宣传贯彻 高校检验检测机构要时刻加强宣贯工作,增强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重视日常质量管理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及时完善并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使其有效运行[13]。 中心秉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的理念,坚持提升仪器资源共享,服务人才培养,保障仪器维修维护与研发等相结合的原则,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检验检测机构间的培训交流及机构内部的培训。 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做培训交流,开拓机构人员的眼界、加深技术知识及质量标准的交流、提升机构人员的综合素养。针对技术管理关键岗位、仪器管理技术骨干,组织参加各类仪器设备培训、质量管理及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关键人员的技术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通过组织机构业务培训交流会、新入职人员的岗前培训、《通用要求》和管理体系文件的贯彻执行、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监督检查等工作,让内部技术人员相互交流,谈自身体会与感受,分享质量管理经验,强化服务管理理念和质量管理意识,提高检验检测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管理能力。 4 结语 质量管理是高校检验检测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石。基石牢固,机构才能长远发展。高校检验检测机构通过加强自律和监督,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健全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设,推进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举措,提升质量管理的水平和效益,增强检验检测机构综合竞争力,实现效益与质量共赢,为行业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1] 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EB/OL].(2018-01-26) [2019-10-0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1/26/content_5260858.htm. [2] 国家认监委.关于2017 年首批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查结果的通报[EB/OL].(2017-10-13) [2019-09-12].http://www.cnca.gov.cn/xxgk/gwxx/2017/201710/t20171013_55315.shtml. [3] 国家认监委.关于2017 年第二批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查结果的通报[EB/OL].(2017-11-02) [2019-09-12].http://www.cnca.gov.cn/xxgk/gwxx/2017/201711/t20171102_55538.shtml. [4] 国家认监委.关于2018 年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结果的公告[EB/OL].(2019-03-20) [2019-09-12].http://www.cnca.cn/xxgk/ggxx/2019/201903/t20190320_57110.shtml. [5] 国家认监委.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总局令第163号)[EB/OL].[2019-09-12].http://www.cnca.gov.cn/bsdt/ywzl/flyzcyj/bmgz/201210/t20121024_36663.shtml. [6] 国家认监委.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RB/T 214-2017[S].北京:北京国家实验室检测技术研究院,2018. [7] 刘徽平.浅议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管理的几个问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 30(12): 180-182. [8] 冯建跃.高校大型仪器开放共享体系的建设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 33(10): 133-136. [9] 方东红,荆晶,张欣,等.新时代一流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构建思考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 36(2): 1-3. [10] 程瑞红.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档案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 133-134. [11] 花蕾,蓝闽波.分析测试中心大型仪器设备网络平台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 32(12): 244-246. [12] 王献飞.面向“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研究[J].档案管理,2017(1): 91-92. [13] 段伟飞,穆亚娟.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工作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8(18): 83-84. 敬海峰(1986—),男,河南周口,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测试业务管理。 E-mail:jinghf@jlu.edu.cn 张瑞鹏(1967—),男,山西忻州,学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仪器设备研发、运行维护维修及业务管理。 E-mail:zhangrp@jlu.edu.cn 2018 年1 月26 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国发〔2018〕3 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按照质量强国战略和质量提升行动的总体部署,运用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标准和方法,构建‘统一管理、共同实施、权威公信、通用互认’的质量认证体系,促进行业发展和改革创新,强化全面质量管理,全面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1]”。国家把全面质量管理纳入强国战略,足见其对质量管理的重视。对于检验检测机构而言,质量意味着品牌、信誉和生命,决定检验检测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只有重视质量管理,检验检测机构才能平稳运行、长足发展。国家认监委的监督检查,也称“飞行检查”,是对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的重要监督方式,其目的在于通过监督检查,进行质量安全风险分析和排查,以促进资质认定获证检验检测机构运行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本研究通过对国家认监委在官网公布2017 年和2018 年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检查结果的统计分析(2017 年200 家单位,2018 年142 家单位),结合我校测试科学实验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对监督检查的体会,对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其原因,并结合高校实际,提出改进建议。1 数据来源及现状表1 中的数据均来源于国家认监委官网公布的数据[2-4]。通过表1 可以看出,在国家认监委监督检查的200 家单位中,通过检查或自行整改后通过检查的单位有139 家(序号1-3),占比69.5%,检查发现有严重问题的单位共61 家(序号4-6),占比30.5%,说明整个行业中整体状况是值得肯定的。69.5%的机构能够按照国家相关文件要求进行严格质量管理。值得注重的是,除了29 家单位直接通过检查外,其余171家单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需要整改,这部分占比高达85.5%,说明检验检测机构自身仍有需要提升和完善的方面。在认监委关于2018 年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中共涉及认证机构142 家,发现问题的有53 家,占比37.3%,有问题机构的比率相对2017 年明显下降,这体现出认监委的监督检查对于加强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监管、规范检验检测市场、全面提升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表1 国家认监委对200 家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查结果统计表序号 处理意见 单位数量/家 占比/%1 通过 29 14.5 2 自行整改后通过 109 54.5 3 自行整改,建议暂停检验检测活动至搬迁完成1 0.5 4 责令改正 46 23.0 5 责令整改并处罚款 14 7.0 6 撤销资质认定证书 1 0.5合计 200 100将200 家单位的检查结果分类整理统计,检查结果一共涉及11 大类、45 个具体问题(表2)。其中,问题最为集中的是记录、报告和委托单的问题,共涉及98 家单位,占比49.0%;其次是质量体系文件问题,共涉及94 家单位,占比47.0%。通过电话咨询,以及中心通过监督检查体会,仔细分析这45 个问题发现:除了4.3 和5.1 受制于客观环境条件外,其余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质量管理细节不到位,而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质量管理等措施得到改善。表2 国家认监委对200 家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分类统计表分类号类别序号发现的问题1自查与上报1.1单位数量/家合计占比/%未按要求开展资质认定自查1.2 1 3 1.5未按要求提交统计数据1.3 1未按规定上报年度报告、统计数据、开展2017 年度资质认定监督检查自查2资质认定标志2.1 1未规范使用资质认定获证机构名称2.2 1 3 1.5不规范使用资质认定标志2.3 1存在使用已失效的资质认定证书和标志行为3影响公正性3.1 1机构存在影响检验检测活动公正性的经营活动4机构变更4.1 1 1 0.5未及时办理变更手续4.2 3变更不规范4.3 1 7 3.5在等待搬迁,目前业务长期处于停滞状态5检验检测环境5.1 3部分检验检测环境不能满足资质认定相关要求6分包检测6.1 3 3 1.5实施分包不规范(检验检测报告未注明承担分包的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12 12 6.0获证信息)7检测过程7.1检验检测过程不规范7.2 11 14 7.0计量溯源性存在问题7.3 1试验用溶剂保存不规范7.4 1个别试验用标样过期8检验检测专用章8.1 1未加盖检验检测专用章8.2 1 2 1.0未规范使用检验检测专用章9仪器设备9.1 1应关注便携设备外出测试问题9.2 1 17 8.5设备标识混乱9.3 1部分仪器设备到期未检定校准3续表分类号类别序号发现的问题9 仪器设备9.4单位数量/家合计占比/%17 8.5部分仪器设备记录缺失3 9.5部分仪器设备使用记录不规范9.6 4个别设备记录表不准确9.7 1部分检验检测设备管理不符合要求10质量体系文件10.1 4质量体系文件更新不及时10.2 1 94 47.0未定期审查和完善管理体系10.3 1内部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完善,内部文件规定有待完善10.4 87未按要求编写履行社会责任的自我声明并对社会公布(其中一家机构已制2定,但未上报并公示)10.5授权签字人管理不符合要求10.6 1机构的程序文件规定检验检测报告和原始记录的保存期限不符合要求11记录和报告、委11.1 2 98超出资质认定范围出具检验检测报告4 49.0托单11.2在资质认定证书衔接空档期内出检验检测报告11.3 5部分检验检测报告不规范11.4 30部分检验检测报告的检测依据超出资质认定证书范围11.5 5部分检验检测报告未正确使用现行有效的资质认定标志或使用了失效的资3质认定标志11.6部分检验检测报告中存在使用过期标准、作废标准、错误标准行为11.7 2非授权签字人签发报告11.8 1个别内部流转单的样品数量不一致11.9 1个别检测任务通知单、检测委托单不规范11.10 1个别委托协议书不规范11.11 5个别样品管理不规范11.12 1未按要求对原始记录和报告进行管理和保存11.13 13原始记录缺乏溯源性11.14 11原始记录不规范或内容不完整162 检验检测机构存在问题分析2.1 质量控制意识薄弱《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RB/T214-2017)(以下简称《通用要求》)是经国家认监委公开发布、检验检测机构开展工作必须遵循的依据与规范,对检验检测机构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有明确、详细的具体要求,包括人员、仪器设备、场所环境、管理体系等,表中的数据依据《管理办法》和《通用要求》的相关内容分类整理。表2 中的1.1—1.3、2.1—2.3、3.1、11.1、11.2、11.4—11.6 反映出检验检测机构人员对质量管理认识不足、质量控制意识薄弱、未能严格按照质量管理的流程进行、缺少质量改进环节。质量管理流程的缺失将严重影响检验检测机构测试服务质量以及管理效果。表2 中仅10.3 就占比43.5%,这表明有近一半的机构不只是质量体系文件不完善,还存在宣传贯彻实行不到位的情况。当政策文件、质量体系文件改版后,检验检测机构须及时对内部人员进行宣传贯彻,以保证相关文件被其获取、理解、执行。2.2 轻管理、少监督质量管理是指检验检测机构开展检验检测工作时,与工作质量有关的彼此协调活动。质量管理主要包括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内容[5]。而每一个环节都有具体的监督,这包括机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机构内部监督包括监督员的监督、内部审核、管理评审以及认监委要求的监督自查等。机构的外部监督包括认监委组织的飞行检查、能力验证、机构间的比对等。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质量控制程序”,定期参加能力验证以及机构之间比对,并接受认监委的“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督检查,以保证持续性地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表2 中90%以上的具体内容都可以在质量控制、质量监督、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及飞行检查自查过程中被发现,但仍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反映出质量管理工作上的不到位,监督员和内审员的监督工作未落实到位。表2 中4.1、4.2,7.1—7.9 均为未按照程序文件要求对仪器进行规范的管理,放松了对质量控制的日常管理,为机构自身质量管理带来隐患。2.3 工作细节落实不到位表2 中7.1—7.4 及11.1—11.14 等问题的出现实际上反映出检测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没有顾及更多的细节。尤其是在检测报告和原始记录的审核上,原本需要很慎重检查的地方,却被忽视了。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检验检测机构中存在一个人承担多角色工作,既负责检验检测机构管理工作,又负责检验检测业务工作,甚至还承担检验检测业务以外的工作,如科研、教学、财务等;部分机构培训计划与机构当前的任务不匹配,工作人员得不到科学合理的培训;现代化办公辅助设备配备不足或更新换代不及时,导致事务性工作繁重,无法将质量管理工作细节落实到位。《通用要求》[6]明确指出,检验检测机构应“拥有为保证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出具正确检验检测数据和结果所需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其构成和数量、接受教育程度、理论基础、技术背景和工作经历、实际操作能力等应符合工作类型、工作范围以及工作量的需要”。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人员培训程序,确定教育和培训目标,并实施人员培训;培训计划应适应检验检测机构当前和预期的任务”[6]。落实《通用要求》的具体细节工作,能够有效避免质量管理工作细节落实不到位的现象。3 高校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对策3.1 加强自律和监督,增强质量管理责任意识高校检验检测机构要充分发挥监督员、内审员的监督作用,积极完成内、外部监督任务,通过不定期对检测人员的整个检测过程进行监督、评价等方式,满足技术人员的能力保持[6]。中心应依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认真完成仪器检定、校准、期间核查、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全部工作流程,认真梳理其中存在的影响质量管理的因素,加强自律与改进,使中心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持续满足检验检测资质认定的要求。按照《管理办法》《通用要求》等相关文件的要求,积极参加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等质量项目,认真落实质量管理责任意识,并及时按上级要求上报相关材料,借助自查与整改提升自身质量管理水平。该措施的实施,有效保证了中心检测质量、保障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首先,中心顺利通过了2017 年5 月资质认定换证工作和2018 年9 月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查工作。其次,在2017 年、2018 年两年间,中心相继参加国际比对、国家A 类能力验证、高校评审组组织的能力验证及行业内的实验室间比对项目10 余项,均取得满意结果。最后,在监督员、内审员的配合下完成每年一次的质量控制、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所有仪器设备按时进行检定、校准及期间核查,仪器设备持续满足检测要求。3.2 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提升质量管理效益激励和约束机制可使管理工作做到规章明确、执行有序、督查到位、反馈及时、整改有效。中心严格执行《实验技术人员考核与激励工作实施办法》《实验技术人员培训与职业规划工作实施办法》,积极推行检验检测人员的激励机制,为检测人员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依照《测试费管理使用实施细则》,创新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实验室的技术人员愿意干、抢着干[7],养成“任务不堆积、工作及时完成”的良好工作习惯。同时,探索责任追究机制,建立诚信档案和信息公示制度,完善退出机制,提高违法失信成本,从根本上促进质量管理效益的提升。3.3 健全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设,提升质量管理水平高校大型仪器的开放共享要以完善本校的共享体系为前提,在完成校内共享服务的同时,积极向外拓展、服务社会,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将信息共享到政府公共平台,这样才会出成效[8]。中心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依托检验检测共享服务平台,完善共享服务系统,推进检验检测机构信息化建设,切实提高仪器设备的共享效益和利用率,提升对检验检测行业的支撑服务能力。中心共享平台是基于校园信息化管理,集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于一体的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系统。借助“互联网+”,规范测试服务流程,升级完善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实现与教育部、科技部共享平台的对接和数据信息的推送调取[9]。共享平台借助数据的存储、查询、发布等功能,实现客户、机组及管理人员的信息互通,节省工作时间和经济成本,把质量管理人员从原来繁琐的收集、整理质量信息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他们可以集中精力关注质量控制业务[10]。共享平台还能够实现检验业务流程化,减少人员的工作量和人为错误,确保了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11]。同时,共享平台详细记录检测流程中各个环节的数据,将实验室的业务流程和资源分配、行政管理纳入系统进行统一、快速、规范化管理[12],进而提高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实现对检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监管,提升质量管理的水平。目前,我校共享平台已经实现中心全部104 台套仪器设备的预约使用功能,系统中有效客户数量增至1 500 余户,年均为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各学院提供15 万h 左右的测试服务,其中校外服务约占40%。共享平台的平稳运行充分展示了其作为公共测试服务平台,为校内外用户提供高效、高水平、高质量的优质资源共享服务功能。3.4 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质量管理能力3.4.1 “引育”高端实验技术人才中心坚持“引育”结合,引进和培育高端实验技术人才,驱动人才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进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和能力。充分发挥高端实验技术人才的引领作用,完善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与任职条件、考核与激励工作实施办法、考核评价标准、量化考核指标,培育一批操作规范、技术过硬、质量管理水平高的技术人员。近两年,中心通过校内招聘、A 类代理等方式引进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 人;同时,培养现有技术人员,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技术能力,促进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目前中心总人数达109 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54 人,占49.5%;中级专业技术职称50 人,占45.9%,具有博士学位56 人,有硕士学位21 人。中心鼓励技术人员参与技术创新与管理水平的提升项目,加入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研究会青年部3 人,参加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研究会青年部第一、二届青年创新与发展论坛。近两年,参与校技术改革项目20 余项,参加国家行业标准修订6 人次,经培训通过考核的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员3 人、省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员3 人,充分发挥了高层次人才在测试技术方法的改进及质量管理水平提升方面的引领作用。3.4.2 优化培训方式,加强宣传贯彻高校检验检测机构要时刻加强宣贯工作,增强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重视日常质量管理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及时完善并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使其有效运行[13]。中心秉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的理念,坚持提升仪器资源共享,服务人才培养,保障仪器维修维护与研发等相结合的原则,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检验检测机构间的培训交流及机构内部的培训。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做培训交流,开拓机构人员的眼界、加深技术知识及质量标准的交流、提升机构人员的综合素养。针对技术管理关键岗位、仪器管理技术骨干,组织参加各类仪器设备培训、质量管理及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关键人员的技术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通过组织机构业务培训交流会、新入职人员的岗前培训、《通用要求》和管理体系文件的贯彻执行、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监督检查等工作,让内部技术人员相互交流,谈自身体会与感受,分享质量管理经验,强化服务管理理念和质量管理意识,提高检验检测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管理能力。4 结语质量管理是高校检验检测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石。基石牢固,机构才能长远发展。高校检验检测机构通过加强自律和监督,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健全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设,推进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举措,提升质量管理的水平和效益,增强检验检测机构综合竞争力,实现效益与质量共赢,为行业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参考文献 (References)[1] 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EB/OL].(2018-01-26) [2019-10-0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1/26/content_5260858.htm.[2] 国家认监委.关于2017 年首批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查结果的通报[EB/OL].(2017-10-13) [2019-09-12].http://www.cnca.gov.cn/xxgk/gwxx/2017/201710/t20171013_55315.shtml.[3] 国家认监委.关于2017 年第二批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查结果的通报[EB/OL].(2017-11-02) [2019-09-12].http://www.cnca.gov.cn/xxgk/gwxx/2017/201711/t20171102_55538.shtml.[4] 国家认监委.关于2018 年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结果的公告[EB/OL].(2019-03-20) [2019-09-12].http://www.cnca.cn/xxgk/ggxx/2019/201903/t20190320_57110.shtml.[5] 国家认监委.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总局令第163号)[EB/OL].[2019-09-12].http://www.cnca.gov.cn/bsdt/ywzl/flyzcyj/bmgz/201210/t20121024_36663.shtml.[6] 国家认监委.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RB/T 214-2017[S].北京:北京国家实验室检测技术研究院,2018.[7] 刘徽平.浅议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管理的几个问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 30(12): 180-182.[8] 冯建跃.高校大型仪器开放共享体系的建设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 33(10): 133-136.[9] 方东红,荆晶,张欣,等.新时代一流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构建思考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 36(2): 1-3.[10] 程瑞红.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档案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 133-134.[11] 花蕾,蓝闽波.分析测试中心大型仪器设备网络平台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 32(12): 244-246.[12] 王献飞.面向“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研究[J].档案管理,2017(1): 91-92.[13] 段伟飞,穆亚娟.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工作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8(18): 83-84.

文章来源:中国检验检测 网址: http://zgjyjc.400nongye.com/lunwen/itemid-8849.shtml


上一篇: “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我愿随时逆行” ——
下一篇: 有机化工论文_木片输送系统自动化控制策略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中国检验检测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